追光语记 | 汪元:做一个把圈画大的人
编者按
在实践中发现现实问题,在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他说,“关怀是一个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认识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班级到学院,从校园到社会,他把自己的视野、关怀和责任不断向外扩大,自我探索,且思且行。
“追光语记”第九期,我们邀请到了2021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汪元与我们分享他对责任与奉献的思考,为我们讲述辅修与辩论背后的故事。
君子坦荡荡,力学而笃行;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
立义以为的,奠后发必中。
资料卡片
汪元,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2018级本科生,辅修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已跨专业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学习。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3.92,辅修专业平均学分绩3.86,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八届校辩论赛冠军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科研方面,独作论文参与CSSCI期刊学术工作坊在投获外审、一篇普刊发表、大创北京市级立项良好结项,获2021年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第三名和个人Best Member、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本科生写作大赛(历史文化类)学术论文组一等奖,作为“求是思源”七期团队成员赴湖南安化暑期支教调研并撰写报告、作为常州市薛家镇人民政府综合调研科实习生进行村企联建项目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校团委研究室见习副部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辩论队队长、2018级本科班班长。
自我探索,相辅相成
公益菌:师兄为什么选择辅修行政管理专业呢?
一方面,大二到大三,我对历史学的研究兴趣发生了转变,把目光转向了政治史和制度史。另一方面,大一暑期支教和大二暑期调研关注到了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角色和问题,非常深刻的坚定了我要去学习一门社会科学、做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与政府有关的研究的想法,而且这门学科本身也在现实中让我意识到这个理论的适用性和价值,包括公管的一些课,老师们讲得都非常精彩。所以我的辅修其实既有我自己学科的需要,也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需要,也有我学了以后个人感觉良好的原因,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大一的时候还几乎没有辅修的想法,唯一旁听的课是经院的微观经济学;大二的时候没有想明白,自己要不要跨保,这是一个不断“尝试-反馈-反思-决定-再尝试”的过程。我觉得现在保研焦虑有点严重,一些保研机构渲染说保研从大一就要开始准备,会在你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就把你推到一个地方去。事实上很难有人在大一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自己未来要保到哪里去,得先想明白、再行动,后知后觉事实上并不是坏事,找到内心所爱才是大学重要的意义。
公益菌:请问师兄是怎样能够把两个专业同时平衡好的呢?
我认为这个学习过程我自己是快乐的,如果说痛苦、累,但是我是觉得有收获就会很幸福。大学的课程有一定的研究性,很多老师在乎的是你在这个问题和领域上是不是有兴趣、有发现、有思考,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所选择的学科(尤其是辅修的)是你喜欢的,也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议题,在受到兴趣的驱动下,去做一些“模拟”的研究。我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你做出来的结果是一个你自己会感到惊喜的东西,那就意味着你肯定能比当前自己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界的认识范围有向前的推进和向外的一点点拓展,那老师肯定会很惊喜,也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成绩。
另一方面,如果你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有一定关联,做交叉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一是这样的研究确实能让你获得不一样的“洞见”,二是它能够使两个专业的的老师觉得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如果确实能够找到兴趣两者相辅相成的点的话,对你的价值是无限的。
责任担当,全力以赴
公益菌:请问师兄获得特设类奖学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我认为吴玉章奖学金表彰的是在种某种意义上有一些奉献精神、关怀他人的人。为什么说做一个把圈画大的人,其实就相当于你不是只关怀你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你还要关怀其他的事情和其他的人,而且这是一个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认识不断扩大的过程。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其实就是这个过程,随着自己能力的扩大,我不断地去关怀更多的事情和更多的人。讲先秦秦汉史的时候老师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把自己的关怀和自己的责任往外扩大的过程,那事实上中国近代以来这些革命者包括吴玉章老校长也是这样的,就是说他是一个不断的去关怀更多人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最符合的一点。
公益菌:师兄的这种关怀有没有一种具体的表现呢?
我大一的时候想着认认真真地去把班级的工作管好,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别人幸福,能让别人开心,就挺有成就感。大二加入了院学生会办公室,在院学生会这个平台上服务能够辐射到全院同学,包括能够辐射到一些院友是让我非常幸福的事情。大三当选了学院学生会的主席,这不是一个非常轻易的活,因为在一个只有40个人的学生会里面,有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去做。我觉得确实需要去做这些工作,因为如果不去实践的话,我的一些想法和之前积累下的经验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后来出于想把辩论赛组织得再好点的考虑,在跨保的压力下,我承担了校学生会主席团的工作。
我去湖南的山区支教的时候,发现中国现在一些地方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依旧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支教让我比较有收获。我就觉得我要再去多学一些知识,所以我选择了辅修,选择了转专业。我希望未来我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做学术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实践,都能够为一些人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社会需要一些人去研究这些问题。这就意味着我可能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希望以后的我能够把更多的人,纳入这种关怀。
慧言立辩、且思且行
公益菌:您在28届校辩论赛拿到冠军,当时为什么选择去加入辩论队以及之后的一个过程会带给自己怎么样的一个感悟?
一开始辩论是教我如何面对自卑,第一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在还是小白的时候就上场校赛,面对非常厉害的前辈们,确实是挺自卑和恐惧的,在场上会被顶到说不出话来。但是后来发现,事实上只要能勇敢地站出来,站在那里,无论成败都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今天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回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重温那种被支持的感动,可以给我精神上的养分。
后来经历了低谷时期,纵横落选、有一年校赛完全没出线,这种失败的痛苦教会我,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这种痛苦,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感谢整个辩论队的那种氛围,我们不会拿成绩捆绑人,更强调把比赛认真打,打的过程中有收获,大家开心,然后确实能学到东西就好。在这个大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帮助我很快地适应了这种低谷,也让我习得了一种面对低谷蛰伏的经验。
打辩论不只是为了打赢比赛本身,是为了对某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思考。我们现在看很多社会上吵成一团的问题,事实上就缺少这种深入探讨和谅解的精神——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最后要争出谁输谁赢,即便站在对立面也有看待这个事件的合理性。辩论会告诉你一种视角,站在这个视角上,你会发现这个社会的复杂现象必然在每个地方都有难言之隐,都有自己的立场,这件事情教给我们宽容。这给我的个人成长带来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思考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对论文写作也是有帮助,因为不可避免的,辩论是一个需要在思考后提出论点、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的过程,它其实是一个微缩的论文,我们会把一些问题引入学科理论展开讨论与对话,你就会发现它甚至会跟你的学科的一些现实热点、终极关怀是相互联结的,会让你对于一些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更深入。我觉得至少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还是应该为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去思考一些与现实相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如果终将不可避免的话,让自己晚一点变得太过直白与世俗。
“始终做一个把圈画大的人”,从主修历史到辅修公管、从班级、辩论队到学院再到学校、从校园到社会,汪元把自己的视野、关怀和责任不断地向外扩大,且思且行。在热爱中追寻,在实践中发现,吾辈青年应当像汪元一样用脚丈量中国大地,用心感悟、探索与奉献,愿同学们能够培养家国情怀,担起时代重担,将青春之我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长河。
往期 ·回顾
策划|张作宾辅导员工作室
采访|郑雅洁
整理|次拉
封面|高正筠
排版|翟梓彤